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置身张江区域变革:学校教育如何更有作为

发布时间:2022-03-14 13:15:59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教育系统内部的变革从来都不是单独进行的。探讨2030年的教育,也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发展与变革下展开。我所在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今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已由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按规划,未来的张江科学城将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战略,实现从“园区”向“城区”的总体转型。10年后,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张江科学城将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

  ?

  区域变革:学校教育更具超前思考力

  ?

  张江“科创中心”的建立将在我校所在区域内,集聚一批高校、研发机构、公共服务设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将为大科学设施、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等科创设施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将如何适应、调适与融合?首先,学校要具有超前思考力,能够寻找到区域变革与学校办学的有机结合点。我校作为区域内的唯一一所实验小学,将“科创”与“实验”进行有机融合,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其次,学校要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将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融入到社会经济变革浪潮中。学校发展非一蹴而就,我校办学历史不长,属于年轻成长的一代,对新生事物有充足兴趣和信心,同时,也能融合区域内已有资源,对教育传统进一步继承、优化和发展。

  ?

  从学校人到社会人:打破藩篱、打破围墙

  ?

  10年后的张江地区将成为一个大学堂,我校周边教育资源将会不断丰富和充盈,不断涌现如科学会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具有影响力的高能级文化体育设施。学校教育不再仅仅围绕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进行。

  我们10年后的校园中,该会出现“家长学堂”——在现有“家校合作微型课程”基础上,家长既给孩子们授课,也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给学校老师、其他家长授课;该会出现“第二学堂”,学生在放学后,来到国家一级科学实验室、大型科学会馆、体育场馆以及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该会出现“家校合作社”,学校的围墙消失了,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融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具“社会人”的属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藩篱被打破,“教育即生活”,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具科学视野,更具人文关怀,从小能树立远大理想,打下抱负,成长为新一代的张江学子。

  ?

  课程变革:链接传统、现代和未来

  ?

  学校外部变革引发学校内部一系列变革。学校“万花筒课程”实施更富有延展性。在原有六大领域课程——语言与文学领域、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身领域、社会领域六大课程领域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在课程实施中不断链接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实践中,我校将进一步在神奇风骨草科普实践馆的带动下,开展面向传统的“神奇风骨草探究课程”。让同学们体验动脑探究、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来的“小小机器人”课程,整个课程的开展基于STEAM教育的思想,使学生更加随心所欲地开展想象,创造作品,注重学生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面向学生当下生活的“艺术创想”“小小手球”“小小农场主”“乐焙工坊”“绿色聊吧”等等课程也将大量涌现。

  万花筒课程的进一步变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小主人,而且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信、独立、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反思的学习品质,“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的学风正在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多元、和谐、卓越的主体文化也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形成。

  ?

  教师角色边界:从清晰到模糊

  ?

  教育变革的最后落脚点在教师群体的变革。学科教师的边界将受到挑战,拥有一门学科知识的教师在面对兼具“学校人”和“社会人”的学生时,是很难被欣赏和尊敬的。因此,10年后的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教师群体,是一群“问不倒”的老师、一群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全科教师”。

  由此,当下教师该如何学习?首先,要丰富职业认同。对教育职业的认同要立体化,将职业置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其次,要做一个“学习者”,从生活中的人事物中不断学习,克服倦怠,有充盈的学习心态。再次,要做一个“研究者”,能从各类现象中发现问题,有问题研究的意识,并能解决问题,形成教育者个体经验。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未来10年,将继续立足“创新”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坚持愿景引领,打造张江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坚持特色打造,构建学校“万花筒课程”体系;坚持办学开放,形成区域良性互动的教育系统。创新管理机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师资建设,在“人人有自信,处处有合作,天天有追求”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敢于创想,勇于实践,稳步推进,大胆展望。 ? (作者系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

  ?

  【新闻链接】

  ?

  为广聚社会多方智慧,深入了解上海市民心目中的未来上海教育发展愿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解放日报共同启动“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畅谈“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市教科院“上海教育现代化2030研究”项目组和解放日报,将邀请各方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审,拟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50篇。主办方还将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部分优秀作品将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刊登。征文时间到2017年9月28日为止。参与征文活动的市民,可将电子版文章发送到,若为手写稿或打印稿,请寄送至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号楼415室,注明“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字样,邮编200032。



上一篇:一味药,可消瘤,可舒筋
下一篇:董飞侠说神奇风骨草丨特殊地区的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