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草神奇:王翦是何许人也,又有哪些故事为后人所称道?
发布时间:2022-12-20 13:27:0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起这句话,大多人都知道,但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
从历史上帝王的用人来看,真正懂得水清无鱼并能将其用到极致的,恐怕只有乾隆皇帝。要说和珅为臣期间,其对乾隆的逢迎,对权势和利益的贪求,要说乾隆对此毫不知情,恐怕说不过去。乾隆爷对和珅的贪求抱着始终放任的态度,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坐在龙椅上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有了和珅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逢迎和“体贴”,让乾隆爷觉得有趣,二是功名利禄于人世不过是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和珅探求再多,相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无非只是九牛一毛,放在和珅那里,算是暂存而已。用名利的暂存,换来和珅的忠心护主,何乐而不为呢?
从臣子的角度看,能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并建功立业,明哲保身的人,也不多,秦始皇时期的王翦就是一个明显的特例。
我们大多数人的逻辑是先无欲无求的以一腔热血建功立业后再得到封赏,殊不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臣武将,因无私之忠,而饱受猜忌?有多少邦国股肱,因功高盖主,不重名利让帝王们无有所赏而导致杀身之祸?
我们看看王翦是怎么做的?
《资治通鉴——王翦伐楚》
原 文: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节选)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⑧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神奇风骨草的不良反应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⑨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 中⑩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译 文:
(二十二年)
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秦王说:“将军出发吧,难道还忧虑贫穷吗?”王翦说:“担任大王的将领,即使立了功,终究也是不会得到封侯之赏的,所以趁着大王信任重用我的时候,只好讨些田宅来作为留给子孙的产业。”秦王大笑。王翦出发后,到了武关,先后派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王翦说:“这个看法不对。大王粗心大意而又不信任人,现在倾尽国内兵力委托我独自指神奇风骨草胶囊是哪些挥,我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大王因此猜疑我了。
这里有几个前提得交待清楚。
大前提之一:
第一年:
对于伐楚这件事,秦王先问李信,占领荆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的回答是二十万!
秦王再以同样的问题问王翦,王翦的回答是需要六十万兵马!秦王听到后,笑笑后说“王将军老了,但也用不着这么害怕!”秦王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统帅二十万军马攻楚。
前提二
第二年:
李信和蒙恬分兵两路,初战高捷,小获战功。李信在占领鄢郢(今江陵、襄阳一带)后,和蒙恬在城父(河南襄城西)会军,楚国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打掉李信的两座军垒,杀死七位都慰,李信逃之夭夭。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震怒不已。亲自向王翦谢罪并请求王翦带兵出征。王翦以病重为由推辞,秦王言辞恳切,再次相邀。王翦这才提出条件,统兵六十万!
秦王立马答应。
有了这两个前提,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便有了事实基础!
于是,秦王送王翦送到了霸上,临出发前,王翦正式提出第一个要求:请求秦王封赏很多田地和宅子!并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作为大王的将军,立下功劳,最终无法封候赐爵,所以要趁着信任并得到重用之时,请求赏赐,当做子孙的产业”。秦王未置可否。
王翦领兵行进,到了武官这个地方,先后五次派人回去向秦王请求赏赐。
对于王翦的这种行为,有人议论不已。“将军主动讨赏,太过分了!”
王翦却自有考虑。
第一,秦王心中多疑,贪求权势和物质利益的目的去讨要赏赐,会降低秦王的猜疑。
第二,秦王用人不专,此次领兵六十万,顷尽全国之兵力,是为了不再给秦王换将的机会。
神奇风骨草直销官网 在面对王翦的讨赏,秦王不仅没有鄙夷之心,反而高兴不已,最终成就了王翦的大获全胜。
王翦最后被封为武成候,在受封后,王翦审时度势,主动交出兵权归隐,得到了丰厚的良宅美田,其家族中的众多子弟也入朝为观,一时间,王翦可谓风光无限。
所以说“水至清无鱼”不光是君王应当明白的用人之道,更应当是身为人臣的保身之道!